今天是:2017年3月27日  星期一 
 2016-2017第二学期  第5周
2025年11月03日  星期一  (第11周)

通知与动态

综合平台

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沉浸式农耕教育实践

打印    信息来源:乡村振兴学院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6:55:36    阅读次数: 105 次

金秋十月,沃野流金。在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,乡村振兴学院创新实验班师生于10月17日走进怀安县北庄堡村,以“耕读传薪火 实践育新人”为主题,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,打造了一堂行走在阡陌之间的思政大课。这场别开生面的农耕实践,既是落实“五育并举”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,更是新时代青年读懂中国乡村、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。

在玉米田埂边,北庄堡村党支部书记武有林化身“行走的思政导师”,以村庄数十年蝶变为鲜活教材,为师生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实践图景。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,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武书记用“一粒玉米的旅程”串联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逻辑。他特别指出,“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更迭,而是要在守护农耕文明根脉中培育新质生产力。”这种将政策语言转化为乡土叙事的教学智慧,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乡村脉动,使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到“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”的历史方位与时代使命。

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。当师生们褪去书卷气、换上劳动装,传统农耕场景焕发出独特的育人魅力。在村民武跃青指导下,青年学子经历着从“四体不勤”到“五谷丰登”的蜕变:指尖被玉米叶划破的刺痛,手掌磨出血泡的灼热,弯腰劳作时的肌肉记忆,都在重塑着他们对“劳动创造价值”的认知。这种具身化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边界,让“汗滴禾下土”的体悟转化为对“三农”问题的深度思考。

这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农耕实践,收获的不仅是2000多斤玉米,更是可贵的育人成果。青年学子通过手掌丈量土地,感知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;通过与老乡促膝长谈,洞见乡土中国的文化肌理。这种沉浸式教育创新,生动诠释了“把学问做进田野,把初心融入土地”的教育理念,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“田野实验室+社会大课堂”的双轮驱动模式。

活动尾声,师生与村民围坐畅谈。“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赋能,但更需要人文关怀”“乡村振兴既要数字赋能,也要守住乡愁记忆”。这些闪耀着青春智慧的思考,正是新时代青年对“千万工程”的青春回应。乡村振兴创新实验班负责人在总结中强调,将持续深化“田野思政”育人体系,培育更多“一懂两爱”的新时代“三农”人才,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青春答卷。

让青春在田野绽放。这场融合劳动教育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创新实践,犹如在乡村振兴大地上播撒的种子,必将孕育出更多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。当青年学子带着泥土芬芳重返校园时,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劳动技能,更是对“国之大者”的深刻认知,以及对“民族复兴”的使命担当。